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动科榜样】成泓钢:“泓”渊破浪,淬“钢”成器
作者:动科学院 审稿人:杨雪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0日 点击数:

【人物简介】成泓钢,中共党员,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2022级学生,2024-2025学年必修加权平均成绩位列专业第五,参与校级科研兴趣项目2项,曾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体赛全国总决赛铜奖,2024年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铜奖,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水产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家级、省级、校级荣誉30余项。现任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曾任动物科技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青年先锋队队长、驻班党员。现已成功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研究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对于成泓钢来说,大学的生活充满了从“零”到“一”的挑战。“因为我当时对生命科学方面很感兴趣”,谈及专业选择时,他这样回忆,“但我没想到会学化学和物理”。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从熟悉的“史地生”跨越到陌生的“物化生”。

面对这一未曾预料的挑战,起初的他倍感无措。课本看不懂、上课跟不上、作业难以下笔,成了他最真实的状态。第一学期结束,他的必修加权成绩定格在83分,排名仅居49.8%。迷茫如影随形,他不断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然而,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让他坚持了下来——“别人能学会,我就不行?”于是,他主动请教老师同学,坚持坐前排听讲,独立完成每一份作业,用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思考轨迹。渐渐地,那些曾经晦涩的知识点变得清晰,他的成绩也悄然攀升至专业前列。他收获的不仅是分数,更是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以及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科研创新是成泓钢面临的另一重挑战。作为一名科研新人,他始终秉持“召必应”的态度,只要课题组需要人手,他总会挤出本不宽裕的时间积极参与,从最基础的实验操作学起,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实操经验,逐步熟悉科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规范的科研流程,更学会了在挫折中调整心态、在重复中保持耐心。渐渐地,他已能够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项目——这其中既有每日早起喂养实验鱼类的枯燥坚持,也有忙碌至凌晨却面对失败数据的酸楚时刻。

凭借扎实的实验功底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成泓钢在多项科研竞赛中脱颖而出。他先后获得了创新创业大赛的省级铜奖、国家级铜奖,以及全国高校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的团体一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科研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甘于坚持、勇于创新的最佳证明。

向暖而行,与光同程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平台”,怀着这样的信念,成泓钢从入学起便努力在服务与奉献中寻找成长的意义。他始终相信,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肩上的责任——从学院学生会权益部干事,到青年先锋队队长,再到学生会主席,直至担任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四年来岗位在变,但那份“被需要”的责任感始终推动着他。在倾听同学需求中学会共情,在组织活动中锻炼统筹,在团队带领中感悟担当,这份全心投入与付出,也让他在年度评优中荣获“优秀学生会工作者”称号。

而这份服务的信念,也早已溢出校园,流向更远的天地。大一时,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辗转两小时公交车,前往20公里外的寿安镇,耐心辅导特殊家庭儿童的学习。大一暑假,他更踏上40多个小时的漫长旅程,从山东奔赴贵州山区支教。“那半个月,是我大学最珍贵的记忆。”他动情地回忆,“从组建团队、开展培训,到三轮课程试讲,再到组织义卖自筹经费——每一步都不容易。”虽然始终怀着奉献之心出发,但他坦言:“最终收获最多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在他看来,他为孩子们带去的不过是星火微光,而孩子们回馈给他的,却是能力的锤炼与心灵的治愈。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回望这段大学旅程,成泓钢心怀感恩——感谢那个在学业困境中没有放弃的自己,更感谢所有照亮他前行道路的温暖。从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到实验室师兄师姐的无私帮助,从学生工作中同伴的鼎力相助到孩子们清澈的笑容,他深知,每一次突破与成长都非独力可为。正是这些支持与陪伴,让他领悟到奋斗的意义不仅在于自我实现,更在于将收获的温暖继续传递。道阻且长,幸有明灯指引;行而不辍,终成满天星辰。他将带着这份力量,继续奔赴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