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动科榜样】吴启杭:永远不要缺少重新远航的勇气
作者: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5日 点击数:

【人物简介】:吴启杭,男,中共党员,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曾任校级研究生样板党支部、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副书记、射洪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校第12届研究生支教团民中分团团长等。研究生期间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川渝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等十余项校级及以上奖励和荣誉,支教经历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等专题报道;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一作一区TOP和二区各一篇)。

换帆:把工科履历压成舱底石

2022年9月,学院推免面试上,“我想用工科思维攻克动科难题。”一句话,吴启杭将四年力学、水文学的工科履历压成舱底石,稳定重心,助他转向生物蓝海。由工转农以后,没进过生物实验室甚至没握过移液枪的他,只能把六教当夜航灯塔,死磕15个G的组学教程,精选数千条实验数据,只为赶上大家的流速。“别人换专业是弃船,我是换帆。”工科赋予的逻辑与严谨,成了他新帆最结实的帆骨。一年的锻炼下,他渐渐能独立清洗数据,设计出自己的第一张代谢流实验路线图,已是实验室里能带本科师弟师妹做实验设计的“吴师兄”。

靠岸:把科研暂停键换成粉笔

2023年7月,吴启杭按下暂停键,把移液枪换成粉笔,走进凉山州雷波民族中学。海拔1800米,云比山更高,孩子们的分数比云还低——物理年级均分20分。他用矿泉水瓶做火箭,用竹条和纸壳拼出“牛顿摆”,把山外的世界折进45分钟的课堂:“要闻到花香,要看到世界!”一个学期,均分从29到60;一年,年级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三。离岗那天,学生把折成小船的纸条塞进他口袋:“老师,你回去研究猪吧,我们川农见!”他说,那张纸条的“影响因子”超过15,一辈子有效。

再启航:把教案挂回科研桅杆

2024年7月,他回到校园,座位旁多了一只学生送的木刻小船。“看见它,就想起山里的眼睛——我得把论文写进他们的明天。”这一年的暂停反而更加成就他远航探索科研的勇气,他毅然扎进三台县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育种实验室,和伙伴们一起攻克共享公猪站精液质量提升相关课题,科研之外还坚持面向周边核心育种场、企业、农户推广养殖技术,开展10余场专题讲座,撰写10余份研究报告。他把“教”字挂回桅杆,让科研与支教互为风帆,最终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二区期刊发文,累计影响因子19.9。

从工科到动科,从六教灯光到凉山月光,再带着月光返航——三年三航,船与帆皆始于川农,吴启杭用同一颗心脏,换三种节拍。“感谢川农以百年稼穑之风,教会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感谢动科院以宽厚之怀,让一枚‘工科齿轮’咬合并驱动生物的齿轮。”他说,是川农的麦稻香,告诉所有川农儿科研也要扎根泥土;是动科院的栏舍灯火,提醒所有动科学子实验也要聆听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