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社会实践】四川农业大学蜜语普韵,“彝”脉研深团队赋能雷波蜂蜜产业
作者:邹予涵 肖予涵 尚舒婕 朱骊冰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6日 点击数:

近日,聚焦雷波县蜂蜜产业发展中的养殖技术瓶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蜜语普韵,‘彝’脉研深”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对当地的10家个体养殖户、2个蜂蜜生产合作社及2家蜂蜜加工厂展开调研,为当地蜜蜂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蜜源禀赋:生态优势与挑战并存

雷波县具备得天独厚的蜜蜂养殖条件,山区海拔1500-2500米,气候适宜;植被覆盖率超70%,蜜源丰富;溪流流经,水源优质。正如养殖户马大哥所言:“山好水好,蜜蜂采的蜜自然品质高。”

然而,养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蜂箱防护需多措并举:为防蚂蚁,养殖户在蜂箱底部设置涂有食用油的防蚁槽;针对潮湿气候,将蜂箱垫高30厘米并采用通风材质。

病害防治中,烂子病、螨虫是主要难题,多数养殖户依赖传统药物,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有限。即使知晓引种抗螨蜂王等方法,也因缺乏专业指导难以有效落地。

养殖户向队员介绍当地养殖情况(孙一凡供图)

蜂箱的垫高防护措施实例(柴丁鼎供图)

支书访谈:产业振兴的路径规划

石板滩村支部书记丰母体向团队详解了该村蜂蜜产业发展蓝图。“海拔1800米的生态是天然优势,我们正推进‘三年三步走’,打造‘雷波脐橙蜜’品牌。”谈及挑战,他坦言:“极端高温曾致蜜源减产,目前正试点建设‘蜜源植物基因库’并引种耐寒品种。针对技术落地难题,他指出需加强引导,提升老蜂农对数字化蜂箱等新设备的接受度。

团队队长郭星宇采访石板滩村支部书记丰母体(柴丁鼎供图)

蜜源新章:生态修复科技赋能

雷波土蜂蜂蜜发展中心负责人郑倩勇站在更新的蜜源分布图前,对着标注“生态修复区”的板块介绍:“工厂联合当地林业部门,在2000米海拔区域修复野生蜜源带,补种枇杷、荞麦等本土蜜源植物超百亩,还引入高海拔耐寒蜜源草种。”

团队队员与雷波土蜂蜂蜜发展中心负责人郑倩勇沟通(柴丁鼎供图)

养蜂合作社负责人吉木古石则分享,除传统蜜源监测,合作社计划新增“蜜源植物生长模型”,通过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预判蜜源丰欠。极端天气应对再升级,致力于为100余户蜂农的“蜜源储备网”扩容。并研发耐寒蜂种,致力于达到原料供应稳定性突破90%,为蜂蜜品质筑牢首道根基。

队员与合作社负责人吉木古石合影(柴丁鼎供图)

此次实践团队累计走访10余户养殖户,收集有效问卷100余份,系统梳理了雷波蜂蜜产业发展脉络。基于调研成果,团队已着手完善“蜜链溯源”体系,并计划依托高校技术支持,推动生物防治技术落地,助力当地将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行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成长之旅。队员刘晨妍感慨:“翻山越岭走访蜂场时,才真正理解养殖户口中‘防蚁槽里的食用油’‘30厘米垫高的蜂箱’背后的生存智慧,书本上的养殖技术在实地观察中变得鲜活可感。”这段经历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脉动,更明晰了高校智慧服务地方产业的路径:唯有扎根实际,才能让科技与文化有效赋能乡土,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