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起,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链动鲟势·渔兴创研实践团”先后奔赴四川省天全县、彭州市、邛崃市三地鲟鱼产业基地,深入一线走访调研、参与技术实操、对话产业前沿,系统探析鲟鱼“育苗—养殖—保种—销售”全链条发展密码,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注入青春智慧。

天全育苗:科技赋能,筑就绿色根基
在天全县川泽渔业有限公司,团队深入鲟鱼育苗核心环节。企业实施"双轨育种"策略,结合自繁亲本与引进优质鱼卵,培育出抗病性强、生长快的杂交鲟商品鱼种。其核心亮点在于构建“活水生态闭环”:利用纯净山泉水进行养殖(虽水温略低,但显著降低鱼苗死亡率),室内池精细培育幼鱼早期阶段,室外塘养殖成鱼与亲鱼,并配备智能循环水处理系统,高效回收残饵粪便,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体现了科技赋能的绿色生产理念。
彭州养殖:数据支撑,淬炼产业韧性
在彭州市鲟鱼养殖合作社,团队见证“技术抗灾”力量。经历前夜暴雨,渔场仍有序运作。其关键在于精细化的“数据化”管理:因地制宜引入山体溶洞水,按生长阶段科学分池,全塘配备增氧设备保障溶氧;严格遵循日常手册,高频次检测水温、pH值、溶氧量等关键指标并详实记录,确保水质稳定可控。在与负责人的深度交流中,学子们与企业达成共识:“智能化升级”是提升产业韧性与效益的核心路径,双方并就病害防控、市场拓展等议题进行了务实探讨。
邛崃融合:创新模式,绘就三产新篇
垚地泉源家庭农场展现"水产+旅游"融合创新:精选母本父本分池育种,70公斤巨型鲟鱼印证精细化管理成效;“以防为主”疫控理念:负责人付总强调源头控质(山泉水)、精准饲喂(专用饲料+动态调量),杜绝残饵污染;消费升级新机遇:高蛋白鲟鱼需求持续增长,“农业观光+水产养殖”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本次深入三地的产业调研,使团队构建了对鲟鱼全产业链的完整认知体系。下一步,团队将系统分析调研数据,形成详实的产业调研报告,并致力于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落地转化,切实服务产业需求。
“把论文写在鱼池边!”实践团成员王同学感慨。这支农科学子队伍正以脚步丈量产业脉络,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彰显新时代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