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习强国号)四川农业大学青年在行动:科普兴农,赋能畜牧养殖新业态
作者:顾成琳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7日 点击数:

图为“畜”势待“法”团队合照。向廷瑞 摄

2022年暑假,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势待“法”科普实践团队来到曾经典型深度贫困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黄琅镇大杉坪村。实践团用青年行动践行实践真理,聚焦“良种、良方、良法”三大核心内容,助力大杉坪村搭建标准化养殖平台,积极挖掘当地畜牧业发展潜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雷波县牛吃水专业养殖合作社社长沟通交流。顾成琳摄

良种赋能打好种业翻身仗

“我们的牛要养4-5年才能卖,以前一头牛还能卖1万3、1万2,现在只能卖8000多了。”当地的村民说道。因品种差异,大杉坪村黄牛的体重最大只能增长至800斤。

基于此,“畜”势待“法”团队前往雷波县牛吃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寻找“良种”。在合作社的精心饲养下,圈养6个月的西门塔尔牛与夏洛莱牛体重已近1000斤,实践团成员与合作社负责人讨论饲养秘方,为在大杉坪村推广良种算好经济账、铺好引种路、搭好技术桥,“装弹备粮”打好大杉坪村种业翻身仗。

同时,实践团成员也针对合作社的粪污处理、防疫设施、厂区布局等提出改进建议,期望合作社能做好“雷波领头羊”,持续推进当地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经营。

图为团队成员入户调研养殖现状、推广青贮技术。马星摄

良方赋能助推增产新引擎

大杉坪村本地黄牛“靠天吃饭”。“三四月份把牛赶上去,十月份再赶下来”“平时给牛喂草、玉米秸秆,偶尔打点玉米粉粉混着喂食”当地村民这样介绍他们的养殖方式。传统的“放养-圈养混合模式“、不科学的饲料配方和供给不足的饲草饲料是大杉坪村黄牛的养殖痛点,“畜”势待“法”团队此行带来了解决难题的“金钥匙”。

在入户调研与“一对一“技术培训中,团队成员针对该村不同养殖户的特点,积极推广饲料青贮技术和氨化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当地村民如何用最简单的技术保留青贮饲料最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勘察地形地貌,鼓励村民们利用身边荒地,增加优质饲草供应。

图为“畜”势待“法”开展养殖培训讲堂。 罗坤钰 摄

团队成员因地制宜,通过数学模型,合理制订西门塔尔牛的圈养饲喂方案,介绍麸皮盐汤配比,帮扶落地低成本、短周期、高收益的肉牛养殖计划,用“良方”赋能助推大杉坪肉牛养殖的新引擎。

良法赋能构建畜牧新业态

团队结合实际调研情况,依托《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图册》等资料,从经济效益、饲料配制、饲养管理、牛舍规划等角度为大杉坪村制作“圈养-放养混合养殖模式”养殖资料,为当地村民的肉牛养殖提供“良法”,让大杉坪村养殖户们看得懂、学得会、用得灵。

在养殖培训讲堂中,一位老爷爷突然站起走到最前面说道:“我耳朵不好,这娃儿讲的有用,我想到前面来听。“团队成员深入浅出、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畜牧养殖新技术,悄然改变着村民们心中的传统养殖定式。(顾成琳)

新闻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02250045909747215&item_id=1002250045909747215&reedit_timestamp=1662014855000&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