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王强:做畜牧事业的追梦人
作者:舒正悦 审稿人:杨雪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4日 点击数:

从27岁到37岁,从校园到农村,从人才引进成为宁南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员到全省仅10人的“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我校动科学院动物科学专业2007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2011级毕业生王强10年来甘做畜牧事业“孺子牛”,从未脱离过这一行,是畜牧战线冉冉上升的一颗新星。

勤学善思,十年坚持磨一“剑”

“我能为宁南畜牧产业发展做些什么?”这是王强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多年来,他坚持勤学多思,不断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只为练好“内功”,成为行业中的“专家”,他不断努力求索,以真心真诚为养殖户服务,真情融于服务的点滴早已成为老百姓赞许的口碑。

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以技术服务为工作重点,王强会不定期开展送养殖新技术新品种下乡活动,宣传推广畜禽养殖技术,积极组织技术培训,累计开展以“咨询、指导、服务、授课”为主要内容的活动100余次,培训养殖户1600余人次,发放各类畜禽养殖技术资料3000多份。同时,他还结合工作实际,编写了《宁南县科技入户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手册》《林下养鸡技术规程》《宁南县三元杂交猪饲养技术》《宁南县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技术明白卡》《宁南县农村产业技术实用手册》等畜牧培训材料,编写的刊物对全县广大养殖户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实干笃行,扎根县域永追梦

2014年,王强一路辗转来到大凉山,尽管他心里早有准备,但大凉山艰苦的环境还是让他大吃一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白天看大山,晚上数星星,这是王强工作的真实写照。探索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被困于深山泥泞中,被刺骨的寒风冻僵过……可是面对挑战王强总能迎难而上,常年的风吹日晒,他的脸庞变得黝黑,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他从来不在意,生性乐观的他始终带着笑容。王强说,宁南县虽然偏远,但它不仅是发展农业的宝地,也是孕育梦想的起点。

群众信赖的“土专家”

“争做‘接地气’的专业型人才”是王强多年工作的座右铭。刚参加工作半年多,他就走遍了全县13个镇的猪圈、牛圈、鸡场,和广大的养殖户打成一片,靠着双脚一步一步走进老百姓的心里,被大家称赞为“难不倒的‘土专家’”。

“搞养殖,看起来简单,但没有技术不行。”2016年12月,在海子乡下乡途中,中坪村一位名叫阿则色咪的彝族农户,拉着王强到他家中指导生猪养殖。当时的阿则色咪仅养了五六头母猪,苦于不懂养猪知识和技能,一直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在了解到阿则色咪的养殖意愿后,王强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建议其引进新品种并给予养殖技术指导,除此以外,还亲自参与了猪圈的选址、规划、修建等工作。阿则色咪的猪场有了新品种的优势和技术上的支撑,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生猪年出栏达100多头,通过养猪年收入7万多元,在当地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王强的眼里,老百姓的事无小事,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他每年要接听咨询电话几千多个,为群众解决了上百个养殖中遇到的难题。“有困难找王站长!”这是宁南县许多老百姓在养殖过程中遇到难题时的第一反应。

2022年2月下旬,宁南县境内持续强降雪,气温急剧下降,给养殖户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为帮助和指导受灾养殖户开展灾后生产自救,降低经济损失,那段时间,王强时刻关注着天气变化,来回穿梭在不同乡镇、村庄之间,脚步几乎没有停下过。每到一处养殖场都要细致和养殖户交流,“要及时清除塌陷棚圈积雪,修复加固受损设施,按照要求做好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强动物疫病防控,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助农增收的“带头人”

为了帮助更多的散养户增收,推动畜牧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王强从技术服务、项目建设申报、争取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养殖户陈发明建成凉山州州第一家肉鸡养殖产业园区。2022年5月,宁南县卫星肉鸡养殖现代农业园区成功评为凉山州州级现代农业园区。“王站长,说老实话,建这个园区遇到了好多困难,要不是你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我是肯定建不成的”。在收到创建成功的文件后,养殖户陈发明激动地给王强打电话说道。园区的建成解决了当地群众劳动就业,示范带动肉鸡规模养殖户4户,户均增收10万元;脱贫户43户,户均增收6000元;科技示范户50户,户均增收6000元。

经常有人问王强,你见过大城市,有很高的学历,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你却选择大山,宁愿与猪粪、牛屎打交道,图什么呢?王强说:“我来自农村,所学的专业是畜牧,我想把我的专业知识用在更需要它的地方。脚下多沾泥土,心中沉淀真情。虽然每次下乡都是穿鸡棚、入猪舍,闻的是猪粪、牛屎的异味,但每当看到我的辛劳能换来养殖户的笑容,我就感到无比自豪,能得到他们的肯定,我就感到心里踏实。”

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宁南县是传统畜牧养殖县,在王强多次刨根问底式的走访、调研中,他发现,大山深处的养殖户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和生物安全意识,并且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住户分散,外出集中培训几乎不可能。从山沟沟里黄泥巴、破烂瓦的土房子出来后,他下定决定心,既然让彝族老乡出来培训很难,那我们就走进去,将养殖技术指导、服务下延至乡镇、村,真扶贫,扶真贫。在一次培训会上,原本两个小时的培训课,却被延长到了四个多小时。课上,他把每个重要的点详细展开,并配以图片辅助理解,生动的典型案例深入人心。

近年来,他有针对性地指导河谷乡镇重点以发展生猪产业为主,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猪;二半山区以发展优质肉牛和家禽产业为主,积极推进适度规模养牛和生态养禽;高山地区以优质肉牛、肉羊和特色乌金猪为主,充分利用高山牧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草食畜,探索总结出一条宁南畜牧业想要发展好,就得大力发展生猪、积极发展牛羊、加快发展家禽的科学路径。2023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5.8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5.79%。生猪出栏29.52万头,存栏15.46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75万头;牛出栏2.20万头,存栏5.99万头;羊出栏16.37万只,存栏14.45万只;家禽出栏68.98万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切切实实让更多老百姓受益,一步一步实现着他心中“助农增收,产业兴旺”的梦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王强从一名技术干部成长为宁南县畜牧站站长、高级畜牧师,先后获得省级优秀农技员、县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州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先进个人、州级畜牧工作先进个人、省级农业农村系统网信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还是中国共产党宁南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宁南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宁南县乡村振兴共享技术专家、宁南农业大师。回顾工作的点点滴滴,他无怨无悔,充满自豪,没有虚度年华,也没有忘记初心与使命。

既定目标,行无彷徨,平凡之中,彰显本色。王强凭着一颗质朴善良的心,一股火一样的热情,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全县养殖事业发展尽职尽责,为乡村振兴贡献了澎湃的青春力量。

右一为王强


左一为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