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旧站资料 > 社会实践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动科学子学红色故事,扬长征精神
作者: 审稿人: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26日 点击数:

在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四川农业大学红军小分队响应“红色基因代代传,长征精神永放光”的号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以探寻长征故事为中心,以问卷调研为重点,以学习感悟长征精神为目的,重温红色经典,缅怀英雄业绩,弘扬长征精神。

重温红色经典,追思长征情怀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面告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追寻长征历史是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一板块。

据悉,红军小分队先后组织召开了“红色历史学习会”和观影《长征》活动。在红色历史学习会上,队员解关琦激情饱满地为全队成员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起因、流程、结果及其影响,并对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进行了详细介绍。电影《长征》生动得还原了长征时代英雄战士们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事迹及精神,视觉的冲击带给了队员们全新的认识,看到长征中的血与泪,队员们肃然起敬,心中充满对革命战士的崇敬与感动。

在之后的“我心中的长征”的主题讨论中,队员杨佳丽这样说到:“长征虽然已经过去80年,但它的胜利、它的影响、它的伟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奋斗和大公无私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长征精神应该被铭记、学习并传承,我会秉承长征精神,好好学习、艰苦奋斗。” 其他队员也表述了自己对于长征的理解与敬仰。

重走长征路,致敬英雄烈士

“长征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实践小队将第二板块“一走长征路”在建川博物馆展开。

821日早上10点,全队成员到达四川安仁客运站。从安仁客运站起,顶着烈日,冒着酷暑,队员们坚持“不补给、不休息、不撑伞”,以顽强的毅力与相互的鼓励,行走近10里,最终到达建川博物馆。或许80年前红军的脚步未在实践队的长征路上留下印迹,或许红军长征时还面对着更加恶劣的环境和危险的敌人,红军小分队怀揣着对红军将士的敬意,放弃现代社会便利的交通,亲身去感悟长征的艰辛不易,去感知将士们的汗水,去体会百般困难下磨砺出的长征精神。

在建川博物馆内,队员们采用步行的方式参观学习了包括红军长征纪念馆、中流砥柱馆等8个主要场馆。馆内以场景再现、视频播放、实物展示等形式,结合相关文字图片,使参观者回顾了解真实的长征以及抗战时期的历史。一幅幅作战地图、数百名烈士头像和遗留的枪弹大刀等使队员们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参观后,队员张爱玲主动承担了视频解说工作,她希望参观视频能带给更多的人这段特殊的历史----长征。

之后,实践小队来到了中国战士群雕广场。广场上簇立着200多位曾为中国解放与和平浴血奋战的战士铜像,实践小队全体队员怀着最高的敬意向战士们献花、敬礼,为他们擦去铜像上的污迹,以此表达敬仰之情。

感悟长征情怀,共扬长征精神

此次社会实践也注重与其他团队的相互交流、学习。红军小分队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与全国各地实践团队建立联系,并与中央财经大学“天生一号”长征队等共10支以长征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队伍进行友好交流和学习。

据悉,说到实践感悟,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的“易起飞翔”团队这样说:“体验红军的过去,革命情怀油然而生。一次井岗行,一生井岗情。”兰州大学“长征星火团”的同学们回味到:“在脑海中想象当年红军战士迅猛杀上娄山关,似乎当年冲锋的号角还在山中回荡……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富裕了很多,但仍要发扬他们的奋斗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富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更是直抒胸臆:“这次志愿服务暨追寻先辈足迹之行结束之后,我们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想了很多,关于自身、关于他人、关于这个国家发生的一切。最终我们深深地明白这一切,都无非责任二字……”

社会实践的体验、同辈的感悟,唤起了大家的共鸣。长征,是在无数先辈的流血牺牲后换来的胜利,带来的是安宁与富裕。长征精神即是先烈们种种品质的结晶,是中国人80年来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向前的支柱。不畏困难、团结拼搏、奋发向前等等亦是当今大学生的我们需要具备的,所以长征精神同样也适用于今天。80年前,先辈们用血肉凝练了长征精神;如今,年轻的我们必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