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周余娜,中共预备党员,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专业2022级学生,必修加权成绩位列专业第七。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一项,获四川省国家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银奖,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及国家励志奖学金,本科阶段共获国家级、省级等奖项10余项。现担任动科202201班班长,曾任学院组织部干事、小班组织委员。现已成功推免至厦门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余心向学:课堂与自习的积累
初入大学校园的周余娜,在面对“动物科学”这个全然陌生的专业领域时,曾一度陷入深深的迷茫。彼时的她,对专业感到困惑,对课程难以适应,大一上学期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转专业的念头如迷雾般萦绕在她心头。转折发生在大一下学期的一场优秀师兄师姐分享会。在与前辈们的深度交流中,她了解到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成果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这些全新的认知如同一束光,驱散了周余娜心中的迷雾。她开始明白,学好动物科学不仅能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更能为未来探索更广阔的生命奥秘领域筑牢根基。她决心沉下心来深耕本专业,以专业学习为起点,在生命科学的星辰大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尽管大一成绩有些许落后,但周余娜没有一点想要放弃争取推免的想法,她始终如一日的坚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自习整理笔记,梳理每门课的知识点,研究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在课堂与自习中的点滴积累,她的必修加权成绩不断取得进步,从专业第二十名一直到以专业第七的成绩取得推免资格。她始终坚信,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学习,才能一步一步成就更好的自己。
余力探研:实验室里的反复求索
科研曾是周余娜心中难以逾越的高墙,她因畏惧精密仪器操作与实验压力,连移液器都不敢轻易触碰。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如一束光点亮了她的勇气,她不再自我内耗,而是鼓起勇气推开实验室的大门。初入实验室时,她因移液枪操作失误导致液体外溢,也经常配错试剂浓度,但师兄师姐手把手教她“慢吸快打”的技巧,分享避坑经验,加之导师持续提供“情绪价值”,她愈发从容自信。从手绘实验流程图开始,她逐渐掌握RNA提取、测序数据分析等技能,最终与同学合力完成属于自己的项目。如今回望那段经历,周余娜认为“曾经以为科研是遥不可及的星辰,后来才发现,它更像一片需要勇气去航行的海——师兄师姐是灯塔,老师是舵手,而自己手中的‘船桨’,就是一次次试错后依然敢重新出发的决心。”这场科研启蒙不仅让她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能,更让她明白,真正的成长,始于敢于直面恐惧的那一刻;而科研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将“我不行”的自我设限,熔铸成“我试试”的无限可能。
余情践履:社会实践中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真谛,在周余娜用脚步丈量土地、以行动回应需求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大一暑假时,她去到乡村支教,看到当地孩子教育资源的匮乏,周余娜想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课堂,她运用专业知识,向孩子们科普属于书本外的世界。“支教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彼此的治愈。我用知识为他们打开一扇窗,他们却用毫无保留的信任和笑容,驱散了我所有的不安和迷茫”,这段经历也成为她想多为他人服务的开端。再后来的寒暑假中,不论是深入乡村一线帮扶养殖户,还是宣传家乡文化,亦或是进入养殖场实习,她始终都走在为民服务的前列。正如王阳明所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当服务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当认知从“理解”升华为“内化”,周余娜终于在实践与思考的循环中,触摸到“余情践履”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每一次“知”的觉醒后,都有“行”的回响;在每一次“行”的磨砺中,都有“知”的新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最初调整方向的犹豫,到成绩稳步攀升、成功保研,周余娜的求学路,始终有热爱为帆、温暖为桨。回望这段时光,她满心感激专业课老师课后逐题讲解的耐心,感谢朋友在备考瓶颈期陪她熬夜梳理知识点的坚持,更感念学校提供的自习资源、科研培训等成长养分——这些“同行者”与“助力者”,连同不曾松懈的自己,共同铺就了这段上岸路。带着这份感恩,她将在新校园里继续奔赴学术理想。
